在全球金融数字化浪潮中,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货币世界的关键桥梁,正迎来快速发展。多国政府和监管机构积极布局,推动稳定币的商业化应用,同时强调监管的重要性,以平衡创新与风险。
稳定币全球推行现状
近期,多个国家和地区加速了稳定币的立法和实践进程,表明稳定币应用时间表逐渐清晰。
美国通过《GENIUS法案》
6月1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简称《GENIUS法案》),标志着美国在建立联邦层面稳定币监管框架方面迈出关键一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指出,稳定币生态有望提升私人部门对美国国债的需求,降低借贷成本,并巩固美元的全球地位。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认为,此举将对加密资产市场及全球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俄罗斯分阶段推广数字卢布
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俄罗斯银行已向国家杜马提交分阶段推广央行数字卢布的计划。自2026年9月1日起,大型银行和年收入超过1.2亿卢布的商家需支持数字卢布交易。其他实体则按规模分批合规,最终截止日期为2028年9月。俄央行表示,延迟原计划是因需进一步协商技术和监管挑战。
欧盟与香港的监管动向
欧盟委员会计划发布指导意见,将欧盟以外发行的稳定币与境内同品牌稳定币视为“可互换货币”,享受同等待遇。此外,香港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规定自8月1日起,任何在香港发行或锚定港元价值的法币稳定币,需向金融管理专员申领牌照。
稳定币的机遇与风险
稳定币虽具潜力,但其发展也伴随显著风险,亟需有效监管。
技术潜力与金融普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李波在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数字货币支付、代币化和区块链技术为跨境支付与普惠金融带来颠覆性变革。这些技术正推动全球货币体系向更高效方向渐进发展。
监管挑战与风险警告
然而,李波也指出,稳定币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实施有效监管。国际清算银行在年度经济报告中严厉警告,稳定币在成为广泛使用的货币方面“表现糟糕”,并列出三大缺陷:
- 缺乏国家信用背书;
- 防范非法使用的措施不足;
- 缺乏资金灵活性以生成贷款。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批评私人稳定币可能引发银行存款外流,并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构成风险。
系统化监管保障的关键要素
业界普遍认为,稳定币需系统化监管框架以实现“风险可控、创新有序”。
分类监管思想
主要经济体多采用分类监管模式:
- 单一法币支持稳定币:视为支付工具,纳入电子货币监管框架;
- 多币种或资产抵押型稳定币:视为投资工具,适用证券或商品监管规则。
例如,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监管》(MiCA)将稳定币分为电子货币代币(EMTs)和资产参考代币(ARTs),分别适用不同规则。
发行实体要求
监管通常对发行方提出严格要求:
- 需获得支付机构或电子货币牌照;
- 具备充足最低资本;
- 储备资产需100%覆盖发行量,并以高流动性资产(如现金、短期国债)为主;
- 实现用户随时按面值赎回的权利;
- 履行信息披露、数据保护、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等责任。
对于“系统重要性稳定币”,监管机构往往施加更严格的规定。
常见问题
稳定币是什么?
稳定币是一种以法定货币、商品或其他资产为抵押的加密货币,旨在保持价格稳定,常用于支付、转账和交易场景。
稳定币有哪些主要类型?
主要分为单一法币支持型、多币种支持型、资产抵押型、加密货币抵押型和算法稳定型。不同类型适用不同监管规则。
稳定币如何影响金融体系?
稳定币可提升支付效率、促进金融普惠,但若监管不足,可能引发银行存款外流、非法使用和系统性风险。因此需平衡创新与监管。
各国监管趋势如何?
美国、欧盟、俄罗斯和香港等地正加快立法,建立分类监管框架,强调牌照管理、储备资产要求和消费者保护。
稳定币的风险有哪些?
主要风险包括信用背书不足、流动性管理挑战、潜在挤兑风险以及被用于洗钱等非法活动。
如何选择合规稳定币?
用户应优先选择受监管机构批准、透明度高、储备资产充足的发行方,并关注其赎回机制和合规披露情况。👉 获取更多稳定币投资策略
结语
全球稳定币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各国通过立法与监管尝试构建有序的创新环境。未来,稳定币的成功将取决于技术实践与系统化监管的有效结合,以实现安全、高效的金融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