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5年上半年,Web3领域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因各类安全事件造成的资产损失高达21.38亿美元。攻击事件频发,涉及交易所、DeFi协议、支付平台等多种类型,链上资产流转与冻结情况亦反映出行业在反洗钱与资金追回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将从事件类型、攻击手法、资金流向等维度展开分析,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安全建议。
安全事件总览
2025年上半年共发生90起主要攻击事件,总损失金额达20.93亿美元。其中,损失超过1亿美元的事件共2起,1000万至1亿美元区间的有7起,100万至1000万美元的为18起。
损失金额较高的典型事件包括:
- Bybit因Safe钱包前端被篡改损失14.4亿美元;
- Cetus Protocol因合约漏洞损失2.24亿美元;
- Nobitex遭多链攻击损失9000万美元;
- Phemex因私钥泄露损失7000万美元。
这些事件显示出当前攻击手段的多样化和高破坏性。
被攻击项目类型分析
中心化交易所(CEX)
中心化交易所成为损失金额最高的项目类型,6次攻击共造成15.91亿美元损失,占全部攻击损失的74.4%。除Bybit外,Nobitex、Phemex等平台也遭受重大损失。
去中心化金融(DeFi)
DeFi协议是第二大受攻击类型,其中Cetus Protocol单笔损失达2.24亿美元,占DeFi领域损失的69.1%。其他如Abracadabra Finance、Cork Protocol等项目也因合约漏洞遭受千万美元级别损失。
其他类型
加密支付类项目发生2起安全事件,损失约1.2亿美元。此外,浏览器、代币合约、跨链桥及Memecoin发射平台等也有不同规模的安全事件发生。
各公链安全情况
Ethereum
Ethereum仍是损失金额最高、攻击次数最多的公链,共发生81次攻击,损失17.39亿美元,占总损失的81.3%。
BNB Chain
BNB Chain发生33次攻击,损失约4253万美元。尽管单次损失金额较小,但攻击次数和总损失金额较去年同期显著上升。
Arbitrum与Base
Arbitrum损失2120万美元,Base损失1305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Arbitrum损失金额下降71.8%,而Base链攻击次数和损失金额均大幅上升。
主要攻击手法
合约漏洞
合约漏洞是最常见的攻击方式,共发生63次,造成4.08亿美元损失。主要包括业务逻辑漏洞、算法缺陷和校验漏洞等类型。
私钥泄露与基础设施缺陷
私钥泄露事件虽较去年减少,仍造成超过1.02亿美元损失。Bybit事件则因钱包基础设施缺陷导致14.4亿美元损失,占总损失的67.4%,显示出基础设施安全的重要性。
如果您希望了解如何识别和防范常见的合约漏洞,👉查看实时安全监测工具可以帮助您及时掌握链上风险动态。
资金流向与追回情况
2025年上半年被盗资金中,仅约2.38亿美元(占比11.1%)被成功冻结或追回。约9789万美元资金流入交易所,另有2.78亿美元转入混币器,其中大部分通过非Tornado Cash的其他混币服务进行清洗。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通过混币器处理的黑客资金大幅增加,表明黑客在资金转移策略上有所调整,同时也反映出交易所与执法机构的协作机制正在发挥作用。
安全建议与最佳实践
针对项目方
- 在项目上线前寻求专业安全审计,特别是合约代码的形式化验证;
- 实施严格的权限管理机制,定期审查和更新特权员工访问权限;
- 采用多签机制管理核心资产,避免单点故障。
针对个人用户
- 使用硬件钱包或离线存储方案保管私钥;
- 谨慎授权第三方合约,定期检查授权权限;
- 警惕钓鱼网站和虚假应用,仅通过官方渠道访问服务。
常见问题
2025年上半年Web3领域总损失金额是多少?
因黑客攻击、钓鱼诈骗和Rug Pull造成的总损失约为21.38亿美元,其中攻击事件损失占20.93亿美元。
哪类项目遭受的损失最大?
中心化交易所损失最为严重,6次攻击造成的损失超过15.91亿美元,占比74.4%。
Ethereum链上的损失占比如何?
Ethereum链上发生81次攻击,损失17.39亿美元,占全部损失的81.3%,仍是损失金额最高的公链。
哪些攻击手法最常见?
合约漏洞利用是最常见的攻击方式,共发生63起,造成4.08亿美元损失,其中业务逻辑漏洞占比最高。
有多少被盗资金被追回?
约2.38亿美元被盗资金被冻结或追回,占总损失的11.1%,大部分资金仍通过混币器流转。
如何提高项目安全性?
建议项目方在上线前进行完整的安全审计,采用多签机制管理资产,并定期进行权限审查和员工培训。👉获取进阶安全方案可进一步降低运营风险。
总结
2025年上半年Web3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交易所和主流公链成为攻击重点,合约漏洞仍是主要攻击向量。尽管行业在反洗钱和资金追回方面取得进展,但整体安全防护水平仍需提升。项目方和用户应提高安全意识,采取多层次防护措施,共同构建更安全的区块链生态环境。